摘要:摘要:人的特质,他们比较合群,容易适应变化,这是因为他们大脑的‘带状前回’活跃适中,它能够让人灵活并做出反应,所以带状前回也被叫做“大脑齿轮变速器”。该部位活动失…
人可以不需要常常告诉自己:我应该要更好。
比如说,我最常听到的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和抱怨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,父母亲常常这样说:“你可以更好啊,为什么不更好?”“其实你不是不够聪明啊,你为什么就是不够努力?你其实可以更努力嘛。”一百个父母,有九十九个都这样讲。可是这个所谓的“好”,是以谁的标准?
如果站在孩子立场来看:“我为什么要以你的标准来达到你认为的好呢?可是,如果我不以你的标准来达到你认为的好,好像我又很不孝。因为我们应该孝顺父母,让父母开心。”所以,我们内心常常有个指责是:“明明我可以做得更好,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?”
比如,我听到一个个案讲,她先生是妇产科主任,非常勤奋,学术和临床方面都非常厉害。听到这时我就情不自禁想:“我自己是不是应该要更好,应该要赚更多钱?”我们不知不觉就掉入这种思维里。
我听到太多父母亲告诉我:“我不是要给他压力啊,明明他可以做得更好,为什么他不做?”做父母的经常这样讲:“我又不是要他做超过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啊,我也很合理啊,我觉得他是可以做到的,为什么他不去做到?他要是愿意他可以多棒啊。”你会常常听见父母亲这样说,你也会常常对孩子讲这些话,你会表现得很民主地说,其实你是没有要求孩子,孩子其实是可以做到的,你是叫他不要自我放弃。
小时候是父母对我们的要求,长大后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要求。我们都觉得我们自己应该要进步,应该要更好,应该要尽力。
可是,第一,你真的应该吗?第二,你所谓的“进步”是以谁的标准而言的“进步”?你所谓的“变好”,是以谁的标准而言的“变好”?你所谓的“要有成效”,是以谁的标准来定义的“成效”?赚更多的钱,公司开得更大?还是不离婚就是成功?到底成不成功是以谁的标准而言?社会公认的标准吗?
我想提出:很多的自我迷失、框架思维,我们所谓的“更好”、“应该更好”,会不会其实那是一种幻象?如果我们一天不去解脱开这个幻象,我们就会永远掉入到“我们应该要进步,应该要更好”的魔咒里。当我们掉入这个魔咒,要么你每天努力去达成,但是很苦;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没达到,然后活在失败中。